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开小差才是多数学生的学习常态,家长请与孩子的学习“陋习”保持距离_全球热点

来源:文汇报   发表于: 2023-04-22 05:35:38  

今年春季学期,校园生活如常。每当放学时间经过学校门口,总能听到家长们在交流,主题往往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尤其是当有家长说起自己孩子放学回家后能够自觉完成作业,甚至还要给自己“加餐”时,这位家长往往会成为众多家长羡慕的焦点。当然,这也会燃起不少家长内心的焦虑:自家的孩子为何总是那么不省心,总得让人天天盯着才能好好学习?

要给孩子适度开小差的时间和空间

记得去年网课期间,就有不少家长吐槽,说盯着孩子上网课才发现孩子学习习惯很差:语文课开小差、数学课开小差,喜欢上的英语课还是要开小差!几乎所有的课都要开小差。有时,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甚至都不超过一刻钟。一次警告不改,再次批评稍好一点,转眼又故态复萌,家里时常鸡飞狗跳。如今不上网课了,家长如果坐在孩子边上看着孩子做作业,一看就觉得孩子时时处处都是坏习惯。于是家长和孩子对峙、僵持,孩子的叛逆自然而然发生。


(资料图)

其实,很多家长不了解,开小差是多数学生的学习常态,没有人能全神贯注一整天。学校课堂本来就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生态系统,往往需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等一等、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赶一赶。上课时,因为一部分学生开小差、没听懂,老师就要问一问,请懂的学生回答,等于再讲解一遍,并不断提醒开小差的学生注意听讲。

同时,不同学生在不同课堂也会有不同表现。这也是为何在学校课堂里,老师会常年管着各种开小差的学生。但是回到家,家长就把这种不时开小差的行为看成忍无可忍的“恶习”。

孩子都是在不断试错和纠错中成长起来的。纠错的过程本来就是养成好习惯的过程,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批评教育就能解决,而是贯穿整个成长历程。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度开小差的空间和时间,家长与孩子的学习“陋习”保持适度的距离,这样才能保留足够耐心。

信奉“笨鸟先飞”,也要张弛有度

多数家长都信奉“笨鸟先飞”,甚至有家长把这一点作为给孩子课后作业“加餐”的重要理由。家长们认为,自己孩子学习基础比别人家的孩子差,需要比人家多花点时间学习。这种想法无可厚非,但是需要有度,适当安排。

放学以后,本就是学生做游戏、玩乐、自己安排的时间,孩子这个时候不肯额外做作业也是正常的身心反应。双休日、节假日,“打工人”都要休息,学生还得以学习为主,这个时候家长还拼命给他“加餐”,他不跟你对着干才怪。学习的有效时间是有限的,无限延长学习时间只能让孩子更疲惫,反而影响了情绪,也影响了学习效率。

为了孩子不玩游戏、健康成长,最好在节假日安排与学习有关、但有变化的内容。比如文化拓展、艺术实践、体育活动等,但是时间不要过长。孩子沉迷于手机,试试其他方式替代:比如给他愿意看的书、出去和小伙伴玩。切记学习以外,孩子不能只有玩手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,更不能学习任务完成得好就奖励孩子玩手机。

孩子学习意志薄弱、习惯和态度反复是正常的,不能刺激孩子成绩不好的“耻辱感”,常态运用批评甚至打击式的教育。多数时候,“学习不好很耻辱”的教育,不仅不能让孩子“知耻而后勇”,反而容易让孩子“躺平”。家长如果把焦虑转化成对孩子成长的干扰,只会传递不良情绪,也让孩子更焦虑、更叛逆。学生的成长不只是学科成绩的成长,对于学习时间和学业要求,要适度放手,要张弛有度。

把每个孩子当天才尊重,但是不要当天才培养

很多子女已经成年的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在幼儿园时认为“孩子是天才”,到成年后“能工作顺利、家庭美满就行”的心理落差。哪怕是社会精英,他们的子女90%以上都终将落入平凡。

唱歌需要先天的声线条件,体育要求有运动天分,同样,确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的料——这句话并非贬义,而是每个孩子的特长不同,成长过程中,先天的遗传条件很难改变。

今天,一个突出的问题是:很多孩子的所有课外学习都是家长安排的,而不是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选择的。家长的选择是全部都要,这对孩子可说是极限测试。往往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双休日补课,觉得自己孩子不补课亏了;看到孩子学科成绩只有90分,就认为必须用功提升……家长没完没了,孩子彻底放弃自主,任凭摆布,连选择的意识和愿望都没有了,结果深受其害。孩子读书好就光宗耀祖,在外人面前有光,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陷入无助。

我曾经和不少学生聊过,他们放学回到家,最怕的是各种唠叨,比如“作业做完了吗?”“又被老师批评了吗?”等等。最烦的是命令式的口吻,比如“快点吃,吃了马上去做作业”“看看人家这么优秀,你怎么就是不知道学好”“都是为了你好,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省心……”家长总是满满的道德优越感。试问,如果只是换个地方和学校一样写作业,这个家是学生放学后渴望早点回去的地方吗?

孩子们心里其实也有话说。“我又不是班级里最差的”“我为什么要做最好的?”……新时代成长出来的一代,一直是与父母同桌吃饭、同桌讨论与分享问题、一起游戏和旅游的,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与父母平等的。既然平等,为什么在学习上要听“命令”,为什么父母的期待必然就是孩子的目标?

提升家庭教育内力,才能提升孩子发展“高度”

目前,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两个普遍的现象:

一是家长更多关注并担忧孩子的学业,包括学习成绩、学习资料、报各类辅导班等,而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。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,孩子讨厌家长不敲门就直接进来偷看日记等等。不尊重孩子,强硬地支配或管教孩子,孩子要么因不敢反抗而被迫服从,要么因不满而奋起反抗。

二是父母常以自身的经验,为孩子设计应该的成长路线,习惯把自己的完美设想强加于孩子,忽视孩子的需要、兴趣和基础,或因不放心而不敢让孩子自己尝试,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孩子锻炼的机会。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可能,需要与家长闹别扭才能实现。因为孩子说的做的总是被家长补充修改,家长总是正确的。对此,孩子既反感又无奈,有的孩子便以撒谎应对家长的期待。

传统社会,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,这赋予了长辈不可违抗的权威。而今,科技进步、时序发展,孩子们能接触的信息也愈发全面。互联网的一代,新事物层出不穷,除了传统的衣食住行,在许多领域父母已经事实上成了孩子的学生。剧本杀、元宇宙、电竞,无论是交友生活、穿衣打扮、拓展活动、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求。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,不再是言听计从,只有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边的时候,才会选择性听话。

小学重在陪伴、初中重在尊重、高中重在放手。父母要把重心放在尊重孩子的意愿,和他们做朋友,认同他们的选择和决定;把重心放在家校配合上,家校共进、给孩子优质的家庭教育;把重心放在自己工作上,发挥家庭环境的熏陶优势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高度,提高家庭教育内力才是王道。

孩子的每个阶段,都是最好的当下

从事教育工作多年,我发现许多初、高中学习平平的孩子,到了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最终发力。谁说高中非要进名校、“鸡校”才能有出息?从人生长远发展视角,每一阶段都是最好的当下,抓住当下实现自己的学习习惯、学习能力的最优化,可以是艺术成长,可以是体育成长,也可以是视野开阔和兴趣定型。

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时间区,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,学习成绩因为家庭早教等差异,可能看上去很大,但五年级半年可以把之前所有的知识内容补上。同样,初三一个学期就可以把之前的所有知识内容补上。从高中到大学,才开始真正并持续拉开个体学习能力的差距。

成人后,8小时以外的度过方式,决定一个人事业的进阶和人生的发展。所以,小学到初中,不必太在意学生的分数,不要用一时的分数给孩子贴标签,习惯和品德养成更重要,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是学生真正的成长。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,帮助学习确有困难的孩子持续成长,变失望为希望,和孩子站在一起,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,最终成长为有幸福能力的人。

父母无法庇佑孩子一生。希望每个家长都能适度放手,给孩子做梦的权利与探索世界的勇气,这样他们才能安心远航,长出翱翔的翅膀。

作者:何美龙(作者为闵行区教育局局长)

编辑:王星

责任编辑:姜澎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图:视觉中国

关键词:

上一条:全球快报:股票行情快报:山东威达(002026)4月21日主力资金净买入224.01万元

下一条:【当前热闻】心泰医疗(02291.HK):4月21日南向资金增持7000股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