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开年以来爆火的“AI概念”暂歇,银行板块异军突起,扛起A股反攻大旗,4月17日,申万银行指数单日上涨1.81%,昨日继续上扬逾1%,板块个股集体飘红。
今早开盘,申万银行指数小幅回落,板块代表ETF--银行ETF(512800)高开后窄幅震荡,现微跌0.09%。
尽管短期盘整,从5日表现看,截至发稿,申万银行指数累计涨跌幅4.09%,仍高居31个申万行业第2位。
在“中特估”暖风频吹下,低估值、高股息的银行板块正在迎来价值重塑。
【银行板块迎多因素催化】
一、股东频频增持。4月17日盘后,重庆银行(行情601963,诊股)公告称,公司获股东水投集团增持,持股比例从5%增加至6.0057%。
此外,今年以来,还有兴业银行(行情601166,诊股)、南京银行(行情601009,诊股)、杭州银行(行情600926,诊股)、兰州银行(行情001227,诊股)等多家银行的股东、高管出手增持股份。这其中,既有因触发股价稳定措施启动条件而实施的被动增持,也有主动增持行为。
二、外资坚定重仓。随着2022年年报的陆续披露,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股动向也浮出水面。在QFII的整体持仓中,按申万一级行业划分,银行、医药生物、电子行业持股市值居前,其中银行持仓市值达383亿元,远超第二名医药生物的92亿元。
作为合格境外投资者,QFII被誉为聪明资金的代表,看好的行业往往会在资本市场受到强烈关注。
三、估值低廉“白菜价”。截至4月18日,42家A股上市银行中,仅有宁波银行(行情002142,诊股)、招商银行(行情600036,诊股)、成都银行(行情601838,诊股)3家银行的市净率大于1倍,其他39家银行的市净率均小于1倍,超过10家银行的市净率小于0.5倍。银行业整体情况看,中证银行指数市净率仅为0.57倍,低至近10年的7.7%分位。
四、“中特估”加持。3月份,“中特估”行情几乎与“数字经济”相媲美,龙头中国移动(行情600941,诊股)、中国石油(行情601857,诊股)年内涨幅高达50%左右,这对相关国企、央企形成了明显提振,而银行也是国企央企中的重要群体,后续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良机。目前来看,部分银行股已率先启动,中信银行(行情601998,诊股)3月以来涨逾23%,邮储银行(行情601658,诊股)涨幅超17%,农业银行(行情601288,诊股)、交通银行(行情601328,诊股)涨超10%。
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:2023.3.1-2023.4.4.18
【经济预期抬头,银行业绩显韧性】
截至目前,已有37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报业绩,其中35家上市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,占比高达94%。其中江苏银行(行情600919,诊股)、苏农银行(行情603323,诊股)、张家港行(行情002839,诊股)归母净利润增幅接近30%,整体来看,37家上市银行合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.63%。同时,在资产质量方面,全行业整体保持较为稳健的局面,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较2021年年末出现了明显下降。
昨日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,数据显示,一季度GDP增长4.5%、3月社融以及信贷投放等数据超预期,宏观经济回暖的信号得到验证。市场分析人士指,这有望从扩规模、稳息差及降风险等方面助力银行基本面改善,或将推动银行板块估值继续提升。
广发证券(行情000776,诊股)在最近的研报中表示,二季度银行将进入强相对收益阶段。银行股的中期趋势跟着经济趋势走,但短期业绩的高低会影响短期估值,随着经济开始进入旺季,经济复苏的线索只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清晰。随着近期业绩预期和经济预期到了低位,而中期决定性因素经济还在修复过程中,银行股投资机会开始出现。其次,二季度流动性环境通常都会季节性紧张,一般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这一特征会加强,所以整体市场的绝对收益概率会下降,因此银行股的强相对收益机会就会显得较为突出。
民生证券表示,多维数据表明经济复苏迹象正在持续积累,一季度银行信贷“开门红”顺利落地,结构不断优化,有望支撑全年业绩基本盘,2023年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趋势或较明确。站在当前时点,对银行板块更为乐观。
资料显示,银行ETF(512800)跟踪中证银行指数,成份股囊括A股市场42只上市银行,其中约 7成仓位聚焦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、平安银行(行情000001,诊股)、宁波银行、江苏银行等高成长性银行股,3成仓位配置优质城商行、农商行,捕捉短期题材性机会,是分享银行板块行情的高效投资工具。
风险提示:银行ETF产品风险等级:R3-中风险(此为管理人评级,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)。银行ETF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银行指数(399986),中证银行指数(399986)成立于2013年7月15日,指数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,该指数的历史业绩是根据该指数目前的成份股结构模拟回测而来。其指数成份股可能会发生变化,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。文中提及个股仅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列举,不作为任何个股推荐,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和本基金投资方向。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个股、评论、预测、图表、指标、理论、任何形式的表述等)均只作为参考,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。另,本文中的任何观点、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,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。基金投资有风险,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。
关键词: